摘 要: “微介入規劃”是崔愷院士提出針對鄉村規劃和發展的一種有針對性的規劃策略,是基于微介入點的選擇、實施、檢驗、容錯與不斷推演的過程。在昆山市人民政府和城投公司的大力支撐下,我們以祝家甸村為試點進行了長達6年的設計實踐,通過第一個微介入點磚廠頂層改造,到后來的咖啡廳、書屋、餐廳、展廳、民宿、農田景觀、小禮堂改造等系列項目,不斷實現一個鄉村的全面激活。通過不斷監測,積累了大量數字和成果資料,從而證實了微介入規劃的實際效果與鄉村的改變。
關鍵詞 : 微介入規劃;容錯與推演;鄉村規劃;鄉村振興;
Abstract: Micro intervention planning is a specialized planning strategy proposed by Chinese Academician Cui Kai for rural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rocess of selection, implementation, testing, fault tolerance and continuous deduction of micro intervention points.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Kunshan Government and Kunshan City Construction Investment Development Group Co., Ltd, a 6-year design practice in Zhujiadian Village has been carried out as a case. After the first micro-intervention point, a transformation of an old brick factory, a cafe, and a series of projects such as bookstores, restaurants, exhibition halls, homestays, farmland landscapes, and small auditorium renovations have continuously been realized, which led a full activation of a village. By a long time continuous monitoring, a large number of data and achievements are accumulated, which can demonstrate the effect of the micro-intervention plan in the village.
Keyword: micro intervention planning; fault tolerance and deduction; rural plann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長久以來,我國的鄉村規劃因襲城市規劃的模式,衍生出“城鄉同質化”“萬村一面”等現實問題,導致鄉村文化缺失、建設質量不高、風貌不佳等現象。在此背景下,崔愷院士提出了一種有針對性的鄉村發展規劃策略——微介入規劃,這種策略借鑒了中醫針灸治療的理論方法,將村莊等同于一個生命體,通過對村莊機體某一點——“穴位”的介入,引起整個鄉村經絡和機體的反應。由于這種策略具有一定的試探性,所以介入點的選擇要盡可能微小。在介入的過程中,規劃者能夠通過介入所產生的反應進行分析,判斷介入點的有效性并進行調整。若介入點達到預期效果,則繼續加強或擴大選點的介入,反之則終止介入點的投入而轉向其他介入點,通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激活鄉村的發展。微介入規劃包括容錯及推演過程,其基本的邏輯是選點、推演、實施或修復、容錯、修正、開放式設計等全過程。
從2014年開始,為了驗證微介入規劃對鄉村的有效性和實踐效果,在崔愷院士的指導下,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設計團隊以江蘇昆山錦溪祝家甸村為案例,開始了長時間的伴隨式設計、數據采集和評估校驗過程。
1 、祝家甸村實踐
1.1、 緣何選擇祝家甸
祝家甸村位于江蘇省蘇州市昆山市錦溪鎮,地處昆山南部水鄉,與有著“天下第一水鄉”美譽的周莊僅7km之遙。村莊位于錦周公路與同周公路的交匯口西南角,即向西20km可達同里,向南比鄰周莊,向北5km便是錦溪古鎮。歷史上,錦溪名陳墓與姑蘇陸墓都是金磚的制作加工地,擁有燦爛的金磚文化。2015年以前古窯依舊在生產,保持著當年《造磚圖說》中關于金磚燒制的繁華景象。但是2014年我們初訪祝家甸時卻發現盡管村外的公路上游客川流不息,但祝家甸村卻面臨著人口流失、村莊凋敝的窘境,落寞得鮮為人知。
選擇祝家甸村作為研究對象有多重考慮。首先,祝家甸是一個有著鮮明文化特色的鄉村,村東的省級保護單位明清古窯保存良好,規模壯觀,2014年仍然在用;其次,祝家甸村有200多戶居民,樣本規模適中,適合長期跟蹤調查研究;再者,2014年的祝家甸村表現出大多數鄉村面臨的共性問題,如產業缺失、空心化、老齡化等,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最后,祝家甸村地理位置獨立,如同室外桃源,受其他外界干預較少,如交通環境變化(修路、通高鐵)、發展戰略變化(建新城新區)等重大事件的影響,是比較理想的獨立樣本。上述條件可以保障祝家甸村實踐數據分析的有效性。
1、 微介入規劃方法框架體系
2 改造后的磚廠上層
1.2 、駐村調查(2014年4月—2015年4月)
在2014年第一次調研過程中,調研組統計祝家甸村共有242處房屋,其中142戶有使用跡象或被周邊村民證實使用,約占總體的58.7%。調研記錄52戶為老人留守,僅1戶為外來入住,已經徹底荒廢的房屋6棟,可證實長期閑置的房屋44棟,3次上門調研均空置的房屋50棟。村中老齡化嚴重,村民中以50~70歲的老年夫婦為核心居住人群,有常住40歲以下青壯年的不到20戶。雖然是擁有金磚文化的傳統村落,制磚工藝和盤窯技法卻已經開始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通過職業調查發現,村中以燒磚為職業的村民僅有20戶,會盤窯的老人僅有3位;更多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謀生;而村中依靠低保、農保維持生計的有45戶,約占全村的五分之一。如何激活這樣一個鄉村,是我們進行鄉村整治所面臨的核心問題。
3 祝家甸村航拍
在昆山市人民政府、錦溪鎮人民政府和昆山城市建設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撐下,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郭海鞍博士團隊以祝家甸村為試點,進行了長達6年的設計實踐。本文將以時間和事件為線索和節點,全面介紹并分析在持續的微介入過程中,祝家甸鄉村一點一滴的改變。
2 、第一介入點的選擇——磚廠改造之上半部分
2.1、 論證設計(2015年4月—2015年10月)
微介入規劃首先在于選點,選點應能夠對鄉村形成激發和刺激作用。祝家甸整個鄉村位于一個半島上,只有一個方向可以進出,而在這個方位上剛好有一座20世紀80年代村民自建的磚廠,現已荒廢。以此作為介入點,可以對整個鄉村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如果這里能夠吸引社會關注,就可以讓村民直接感受到鄉村復興的希望。
磚廠位于祝家甸村西入口處,北側臨長白蕩,西側有新修道路直達同周公路,南側有道路直達錦周公路,東側有空地可做停車場或臨時小廣場,是第一介入點的絕佳選擇,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祝家甸村的地形是一個口袋形,這里是每天村民進出村莊的必經之路,以磚廠為起點,可以形成外圍路網與鄉村的銜接,成為進村之前的“鄉村序廳”;二是磚廠本身是代表鄉村傳統文化的產物,是代表這個鄉村以制磚為產業的載體;三是高聳入天的煙囪可以成為最好的標志物,易于被人們發覺辨識。在選點過程中我們還考慮到,作為省級文保的磚窯在村東,以村西的磚廠作為起點,如果大量游客從村西到村東的古窯參觀,就可以形成很多穿過村子的路徑,帶來商機和各種發展的可能性,同時位于村兩頭的不同年代的磚窯也可以形成一種互動關系,增加大家對這個鄉村的理解。
磚廠面積較大,上下兩層共有約2 500m2,改造成本較高,加固費用巨大,于是設計團隊將第一微介入點再次縮小,僅僅改造空間效果更好的磚廠上層,改造面積控制在1 200m2以內,使之成為展示鄉村文化的門戶,由此啟動了祝家甸鄉村復興的第一步。
第一介入點選擇
2.2、 初次改造(2015年11月—2016年5月)
由于磚廠是村民自建,在結構和建造上都沒有專業的設計,經過國內權威測試單位檢驗后被定義為危房。因此僅保留上層非常難,經過與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著名鋼結構設計專家陳文淵的反復討論,采取了一個大膽的“安全核”設計策略——即借鑒汽車的“安全艙體”理念,在廠房上層植入三個“安全核”,通過確!鞍踩恕钡恼w性,實現上層結構的安全性。三個安全核與下層和地面幾乎不發生聯系,也就是所謂“不生根”或者“沒有建筑基礎”。
安全核植入示意圖
整個設計需要盡可能減少建筑的荷載,因此安全核采用相對輕質的鋼結構體系,頂部將原有屋面瓦進行收集再利用,剔除不能用的殘瓦破瓦,需要大量置換的瓦采用了全新設計的有機玻璃瓦,這種瓦完全透明,防水性能更好,除了能夠模仿原有機制瓦的形態和構造之外,還增加了單獨的鎖扣構造。透明瓦與原屋面瓦片大小完全一致,但是重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二者交錯布置,越靠近河道一側透明瓦越多,通過透明瓦的漸變間隔布置,實現了改造之前瓦面破落、光影斑駁的效果。
部分替換有機玻璃瓦
除了“安全核”和“透明瓦”兩項創新技術之外,為了盡量保持建筑的外廓高度不變,新植入的鋼架做成了向上的等腰梯形斷面,以增加室內凈高。三個安全核均勻布置,能夠有效應對未來可能產生的不同沉降;同時也將百米長的大空間劃分成三個等大主題的空間,分別作為手工作坊、古磚文化展示和休閑活動區。
室內構件以數量盡可能少、一物多用和靈活多變為原則,設計成標準模塊進行自由組合,以滿足不同的使用要求,實現同一空間的最大使用效率。因為房屋未來有多種變化的可能性,諸如木地板、鋼格柵、桌子、椅子、柜子、洗手臺、吧臺、展架等設計也應是靈活、安全的,“模塊化”地板單元概念由此產生。鄉村畢竟不像城市一樣人口密集,所謂博物館、展示館、文化館等城市里的概念在鄉村是不足以支撐的,因此需要一屋多用。
歷經近8個月,磚廠上層改造結束,同時展開了一系列活動策劃,包括小朋友們學習制磚的活動以及旅游推介會、專業學術論壇等會議會展活動。很快,磚廠就在社會上有了知名度,一些有品位公司的團建、有調性的新產品推介會等也相繼選擇在此進行。同時由于環境得到改善,很多村民的活動也在這里發生,如傳統的表演活動、敬老大會等。磚廠和旁邊的小廣場每天熱鬧非凡,外來者和村民絡繹不絕,大巴車、小客車來往不斷,這標志著第一介入點工作狀態良好、效果顯著。
3 、第二介入點的補位——磚廠改造之下半部分
3.1 、窯燒咖啡(2016年5月—2016年8月)
隨著磚廠上層的活動越來越多,服務配套便逐漸顯得捉襟見肘,同時越來越多的商機讓業主決定利用北側平臺下部和一部分一層批檐下的空間來建設一座咖啡廳。實際上我們在進行上層改造時,就已經對下面的批檐空間進行了重新修繕,而在修繕的空間里加入新的封閉空間是最大的挑戰。平臺下因新的結構邊幅整齊,相對易于施工,而批檐下面的空間就相對困難許多,施工單位幾經周轉,也很難將原本沒有規律的木檐口一一封閉。后來我們建議采用卡紙先拓印邊界的辦法,將需要封閉的幕墻界面拓印,然后再用金屬封邊板加工成相應形狀,實現封閉。但是其與柱子、地面的交接仍然有很多問題,通過現場的討論和靈活的處理,我們最終將其逐個破解。
2016年十一黃金周,磚廠迎來了大量游客。據反饋,一天的咖啡銷售量超過了500杯,小小的咖啡廳甚至擠不下眾多客人,以至于很多人只能在室外小廣場吹著冷風喝咖啡。于是,我們考慮設計咖啡廳的延展空間。
3.2 、萱草書屋(2016年9月—2016年11月)
事實上,在加建咖啡廳的同時,因為預見到將來的擴展需要,我們在批檐下增加了不止一個封閉空間。于是我們便將距離咖啡廳最近的一間封閉空間改造為書屋,在淡季容納賣書、看書的功能,旺季可以成為咖啡廳空間的延續,這里也再次體現了一屋多用的設計策略。書屋功能的增加主要考慮到距離鄉村較近,同時景觀較好,能夠看到河道和湖面,大人們可以在書屋內看書、發呆,或者看著小朋友們在外面廣場上嬉戲玩耍。
平臺下加建的窯燒咖啡
3.3、 老窯餐廳(2017年1月—2017年6月)
通常喝杯咖啡、看一會兒書需要2~3h,而后吃飯也就順理成章,因此餐飲需求便自然產生。一家上海的餐飲企業很快進駐磚窯的另一邊,我們為其設計了廚房和凸出批檐的煙囪。經過幾個月的籌劃和設計,老窯餐廳在咖啡廳另一側隆重開業。由于平時客源不多,餐廳起初以預約的方式運營;隨著客源逐步穩定,餐廳的運營也逐步常態化。窯體內驚艷的空間,加上溫馨的布置與格調,讓老窯餐廳妥妥當當地成為一家“網紅”餐廳,價位自然也是不菲。
祝家甸從有客人來,到有咖啡喝,再到有飯吃,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這些并不是最初規劃的結果,而是通過微介入不斷產生的本能需求。下一步,便是希望有地方住了。
4、 第三介入點的強化——磚廠對面之原舍民宿
4.1、 育人民宿(2016年6月—2017年9月)
磚廠對面的民宿是微介入的第3個激活點,也是微介入點發揮作用的延伸和拓展。在設計之初,我們就在磚廠對面留有集體建設用地,因為從那便可以通往鄉村。于是,很快一片民宿得以規劃和建設,希望借此引領鄉村的民宿產業,制造更多機會,進一步繼續強化第一、第二微介入點的作用。
磚廠對面的民宿
我們的初衷是做一所“教村民如何做民宿的學!,因此整個民宿建筑群以內街式進行布局,一側是商業街,另一側是民宿院落,希望游客能從民宿這條內街進入到鄉村中去。同時,村里人每天進進出出也會從這里路過,可以得到耳儒目染的學習和教化。為此,我們邀請了幾位不同專業的“老師”來一起設計。結構專業邀請了謝英俊老師,教大家如何用輕鋼蓋房子;景觀專業邀請了謝曉英老師,教大家怎么用鄉土景觀元素點綴自己的房子。
民宿內部共有5個院落,每個院落由兩三間客房和一個庭院組成。由于臨近當初運煤的地點,設計中考慮了江南水鄉的碼頭特色,每一間客房都可以“劃船”出去,且客房之間配有能夠進行共享活動的公共建筑。民宿二層景觀主要是屋頂和植物的樹冠部分,因此在二層平臺打造“雙首層”的概念,通過連廊將二層連接在一起,以削減整個建筑的空間尺度。同時也創造了一個狹長的走廊空間,游客在回到自己房間的同時,可以欣賞到不同院落的景觀。在二層屋頂的設計上,特意在主房和側面Loft之間做了高低變化,希望借由屋頂高低的變化改變二層的天際線。
4.2 、鄉土景觀(2016年8月—2018年3月)
于民宿而言,景觀設計和水環境的整治、提升至關重要。根據海綿城市設計和鄉野景觀的特點,我們對磚廠、民宿、祝家甸村周邊水岸線和湖泊展開了生態修復,將不同的植物種植于不同高度的草坡上,使之能夠達到逐級凈化水體的作用,同時也豐富了客房的景觀層次。一年后,長白蕩的水生態修復效果良好,水面清可見底。
5 、陪伴與守候的6年——祝家甸村之修修補補
5.1、 農田景觀(2018年3月—2019年10月)
2018年伊始,設計團隊開始進一步深入鄉村。首先,進行了農田景觀的治理和改善,結合磚文化展示連接農田阡陌、村內道路、田間步道、休憩空間等景觀設施。在與介入點相鄰的農田里敷設了棧道,將田地分成諸多菜地,交給當地村民進行耕種。隨著磚廠和民宿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農田可以作為旅游觀光的景點,并且結合蔬菜種植優化農作物種類,作為農業學習體驗的場所。在這里可以進行蔬果采摘、農業知識講解等活動,進一步增加了鄉村第一產業的附加值。
之后,繼續完善村民健身與集會場所,對村莊的配套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和提升,提供健身樂園、茶山竹亭、古窯婚禮等新的公共空間。除此之外,還完善了村內道路、小微節點空間、房前屋后的小菜園等,實現鄉村環境的全面改善,這一過程持續了兩年之久,可謂不斷地修修補補。
5.2、 禮堂改造(2019年8月—2020年5月)
經過幾年的努力,祝家甸村已經有不少村民、定居者和創業者。完善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讓新老村民們更好地“留下來”,也是增強幸福感的重要方式。于是,臨河小禮堂的改造被提上了日程。這座建筑位于祝家甸村中軸北端,現有建筑已經較為破落?紤]到祝家甸的居住空間已基本成型,小禮堂便可以改造成一座小型影院,兼顧多功能活動廳和小劇場,補充和完善鄉村現有公共空間,為村民提供舒適的公共活動場所,為鄉村注入新的活力。
鄉土景觀與民宿
小禮堂改造中,我們小心翼翼地保護了建筑的外立面和門頭,只對內部的屋頂進行替換,使得整個建筑更加安全可靠。同時,新植入的鋼結構也為燈光設置、設備吊掛提供了可能性;在原后門處增加的放映室,為小禮堂的影視放映、節目燈光控制提供了可能性。
6、 2020歲末的分析與報告
6.1、 未改一宅
微介入規劃并不是直接改變村民的房子,也不品評房子的好與差,而是通過一系列建設讓村民們看到希望,吸引他們自我更新。在這個更新過程中,村民們慢慢體會到應該建造什么樣的房子,造什么樣的房子能夠獲取利益。
祝家甸村特色田園鄉村實踐持續了近6年,設計師前后到現場服務上千次,通過點滴的積累讓村民感到自己的家鄉有了希望,吸引了人才和資金返鄉。如今,祝家甸村變得遠近聞名,原本沒落的金磚文化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而在這長達6年的時間里,沒有一棟住宅被強制改換立面或者涂脂抹粉。
6.2 、自發建設
2017年初,設計團隊再次對鄉村進行了數據統計,看到微介入式的規劃已經帶來了一定成效,村莊自我更新和翻建的村民達到19戶。大部分翻修的房屋位于鄉村中沿河湖地帶、景觀朝向較好的位置,表明村民已經在其中看到了商機,希望通過修建臨水房屋將其打造成民宿。
2018年初,自我翻建的村民達到62戶,約占全村的四分之一;同時新增公共建筑2處,新增活動場地2處;村民自發建設景觀小品10余處;村中與外地人簽約代為經營房屋20余棟。2019年初,自我翻建達到了105戶,約占全村的一半;微介入規劃的效果已非常顯著。2020年初,自我翻建的村民已達到128戶,越來越多村民開始自發地重建家園。
6.3、 文化自覺
老磚廠的保留、民宿的改造、小禮堂的修復,都得到了村民的認可,大家開始自發地建設家鄉,捍衛本土文化。加之村民的學習能力很強,當他們了解到怎樣的民宿能夠盈利,便快速學習,調整自己的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了文化自信。
引導村民建設
可以看到,微介入規劃已經對祝家甸的鄉村復興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鄉村在慢慢復蘇,除村民自籌資金修建房子做民宿外,有的村民把房屋租給想留在鄉村里做事的人,這樣在得到一筆收入的同時也能帶來更多的鄉村產業和就業機會。如此循環發展,自覺更新,相當于政府和村民共同投資這個鄉村,較過去單方面靠政策資金自上而下投入能起到雙倍的功效。
不僅如此,更重要的是村民們自身的價值觀念得到了改變。如今的祝家甸村里,原本歐式的立面加上了江南地域特色的圍墻;原本石材立面上有線腳的窗套里換上了中國特色的門窗……新建的上百棟房屋也再沒有出現歐式洋房,最重要的是這些都是村民自己修建,而不再需要國家為之買單。
6.4 、尊重鄉村
鄉村是鮮活的有機體,出手太重或者干預強勢都可能導致鄉村被破壞。很多地方大拆大建、推倒重來的方式就像西醫的“切除”和“移植”,或許效果“立竿見影”,但卻對原有生命體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因此,我們應當尊重鄉村,采取謹小慎微的態度,不斷地小修小改,持續對鄉村產生影響,也就是像中醫一樣慢慢地調理。
在祝家甸村長達6年的微介入規劃實踐中,我們不斷地調整設計軌跡,持續地嘗試、探索和修正,雖然最終的村莊規劃耗費了很長時間,但是效果也是明顯的,村民們自下而上的建設活動逐漸展開,村莊便有了自我造血的能力。
相比以往用一張總圖或者一張鳥瞰圖來決定一個鄉村未來發展的方式,微介入規劃更加適合于有生命的鄉村,更加靈活且具有針對性。我們要做的不是馬上決定鄉村的未來,或者代替村民決定他們的未來,而是小心翼翼地伴隨鄉村成長,以專業的視角、本土文化的價值判斷,慢慢引導和改變鄉村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海鞍.基于文化傳承的微介入鄉村規劃策略研究[J].中國工程科學, 2019,21(2)-27-33.
[2]郭海鞍.錦溪磚瓦二廠改造[J]建筑技藝, 2016(12):38-43.
[3]崔愷,沈-婷,郭海鞍.推演與容錯一 從一個起點的改造到一-座鄉村的復興[J]建筑學報, 2017(7):44-45.
[4]郭海鞍昆山實踐報告[J]時代建筑。2017(1):63-67.
[5]郭海鞍文化與鄉村營建[M].北京:中國建筑I業出版社,2020.